应对秋雨连绵:菏泽牡丹芍药灾害防控手册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17

今年9月以来我市秋雨连绵,为帮助种植户降低损失,现将具体影响及应对办法梳理如下。

01 秋雨对牡丹芍药的主要影响

(一)移栽期推迟,错过根系恢复黄金期

近40天连阴雨致土壤湿黏无法作业,移栽期推迟1个多月,影响明年苗木成活率与长势。

(二)水涝致根系受损,腐烂风险加剧

土壤含水量长期饱和,使牡丹芍药根系缺氧、新根难长、老根易腐烂,部分地块已出现根系发黑现象。

(三)高湿环境诱发病害,感染概率攀升

高湿环境形成病原菌温床,根腐病、炭疽病孢子活性增强,白粉病传播速度加快,未发病植株感染风险上升3-5倍。

(四)移栽操作难度增加,种植质量难保障

土壤泥泞不便作业,种植过深易引发闷根,土球与周边土壤结合度不足易引起倒伏。

02 应对措施与操作规范

   (一)排水防涝(当前重点工作)

    ①疏通沟渠,提升排水效率

清理地块周边主、次排水沟,及时开挖修整,疏通淤堵部位。

必要时可增设临时排水口或启用抽水设备,对低洼地块实施强排。

②开展田间应急处理

尽快开挖渗水沟,沟深不低于0.4米,沟间距控制在5-10米。

若无法排水,及时将种苗挖出,放置于通风阴凉处,待土壤条件适宜后重新移栽。

地表积水退去、人员可下地作业后,立即开展中耕松土,打破土壤表层板结,改善根系通气环境。

(二)强化病害防控,降低感染风险

①做好预防性施药

抓住降雨间歇期,对苗圃全域喷洒敌磺钠、甲霜噁霉灵或波尔多液等广谱性杀菌剂。

移栽前,必须对种苗进行药物杀菌处理,待伤口晾干后再行种植,避免带菌移栽。适当修剪受损的枝叶和烂根,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消耗。

②加强田间巡查与病株处置

定期开展田间巡查,若发现植株出现病斑、萎蔫、根系腐烂等异常情况,立即将病株移除并带离,防止扩散。

对病株周边土壤重点消毒,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消除病原菌残留。

③后期养苗增强抗性

天气好转、苗木恢复生长后,结合中耕作业追施生物有机菌肥或矿源腐殖酸,同时补充中微量元素肥。

(三)规范移栽操作,保障种植质量

①科学选择移栽时机

避免在土壤湿黏时开展移栽作业,等待天气放晴后,晾晒3-5天,土壤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状态为宜。

若天气持续阴雨,可适当推迟移栽,但需在10月下旬前完成。如果确实无法按时间完成种植作业,也可推迟至11月中旬,种植完成后需覆盖地膜,以增加地温。

②严格把控种苗与种植细节

选用健壮、无病虫害大苗移栽,芍药分株避免过大伤口,淘汰病苗、弱苗;

芍药分株后需将伤口晾干,严禁立即下地种植。

种植时控制好深度,确保根茎与土面平齐或稍低,芽体埋于土下2-4厘米,既防止过深闷根,也避免过浅受冻。

土壤湿度过高时不强行种植,防止种植穴透气性差导致种苗无法发根。

③推广起垄种植模式

移栽时采用起垄种植,垄高25-30厘米、垄面宽60-100厘米、垄中至垄中的间距为100-120厘米,每8垄开挖一条排水沟。

该模式可有效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同时增厚熟土层、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通透性。

注:本手册中的图片均取自网络,仅用于辅助理解内容,其呈现的场景、苗木长势等与实际种植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四)完善长期保障,降低未来风险

近年来极端天气已成常态,应当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①推进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联合水利设计院结合主产区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排水路线,增加通向主河道的排水口。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每年雨季前定期对沟渠进行疏通清理,确保排水系统全年通畅,从根本上防范内涝灾害。

②优化种植与市场应对策略

精准评估本次秋雨对苗木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灵活调整后续销售计划——对能按时出圃的优质苗木,优先保障核心客户需求;对需缓苗的苗木,及时与客户沟通协商,调整供货时间。

将苗木按质量分级销售,实行优质优价,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同时严禁水淹苗流入市场,维护区域苗木品牌信誉。

结合本次灾害经验,优化苗圃品种结构,引进并推广抗涝性强的品种,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尹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