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起,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瓦峪沟村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依托文化大院、幸福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搭建起“三位一体”服务平台,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单调匮乏”走向“多元丰盈”,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文化大院成为“精神乐园”
针对村民精神文化活动匮乏、闲暇时光无去处、才艺无展示平台的问题,文化大院精准填补需求空白,成为村民滋养精神的核心场所。
活动有去处,休闲有阵地。村内精心打造图书室与多功能活动室,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活动室里棋牌、桌椅一应俱全。村民闲暇时可随时前来读书充电、下棋聊天,告别了以往“无事可做、无处可去”的窘境。
才华有展台,活力有舞台。村里组建广场舞队、锣鼓队、书法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排练与交流活动。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更是成为重头戏——歌舞、小品、书法展示轮番上演,不仅展现了村民的才艺,更激发了大家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与创造力。
文明实践站:筑牢乡村“思想加油站”
聚焦政策传递“最后一公里”不畅、暑期儿童看护难、乡风文明建设待加强的现实需求,文明实践站以接地气的方式发挥思想引领与服务实效。
政策“土味”讲,惠民入人心。针对部分村民对政策理解不深的问题,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用方言、案例“接地气”讲解国家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不再遥不可及。
暑期学堂护成长,家长务工更安心。每年暑假,文明实践站开设中小学生免费学堂,驻村第一书记利用派出单位资源邀请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担任辅导老师,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组织兴趣活动。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暑期生活,更有效杜绝了“用电安全、溺水、沉迷手机”等隐患,让外出务工的家长少了牵挂、多了安心。
榜样树新风,文明润乡村。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选活动,通过宣传栏展示先进事迹、组织村民分享身边故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让孝老爱亲、整洁有序的新风尚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推动乡风文明提升。
幸福院升级:实现老人“老有颐养”
面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剧的现状,瓦峪沟村聚焦留守老人需求,让幸福院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温暖港湾”。
破解“吃饭难”,暖胃更暖心。多数幸福院推出“爱心午餐”与日间照料服务,专业人员精心搭配营养食谱,每日按时供应热乎饭菜。以往独居、高龄老人“做饭难、吃饭凑活”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让老人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驱散“孤独感”,陪伴更贴心。幸福院成了老年人的“社交俱乐部”,老人们在这里一起聊天唠嗑、打牌娱乐、观看戏曲、锻炼身体。热闹的氛围驱散了孤独,精神有了寄托,有效缓解了独居老人的孤独感与抑郁情绪。
守护“健康关”,防病更安心。文明实践站联合乡镇卫生院,定期在幸福院开展义诊、健康讲座与免费体检服务。医生为老人测血压、查身体,讲解慢性病预防知识,帮助老人树立科学健康观念,提升健康管理意识。
治理模式转型:推动乡村“多元共治”
文化大院、幸福院与文明实践站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村民生活,更重塑了乡村治理格局,让治理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参与”的协同共治。
凝聚组织力量,拉近干群距离。借助三大平台,村委会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与“组织者”,主动倾听村民需求,用心解决实际问题。村民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村委会的贴心服务,对基层组织的认同感与信任度显著提升,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
激活主体意识,激发自治活力。村民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文化大院文艺队自主制定排练计划,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主动报名服务,幸福院老人互相帮扶照料。“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主人翁意识被充分激发,乡村自治活力不断释放。
化解邻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共同的活动打破了邻里间的隔阂,田间地头的互助、文化活动的协作、志愿服务的参与,让村民交流更多、关系更亲。以往因琐事引发的矛盾纠纷,在互帮互助与共同兴趣中逐渐化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文明乡风愈发浓厚。
提升乡村气质,注入振兴动力。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自觉遵守文明礼仪,村庄不仅“颜值”提升,“内涵”也更加丰富。这种从内到外的改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瓦峪沟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文化阵地建设到养老服务升级,从乡风文明培育到治理模式创新,瓦峪沟村以“三位一体”平台为抓手,将服务、文化与治理深度融合。如今的瓦峪沟村,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范例。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