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重要他人”:鲁北技师学院教师彭小银以爱书写职教新篇

技能山东 10-17 1077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赵子喆 通讯员 李凯 实习生 张乐

彭小银,女,2016年9月就职于鲁北技师学院,担任语文教师。从教以来,她始终践行“以生为本、崇善尚真、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扎根职业教育一线。荣获“鲁北技师学院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青年班主任”“滨州市技术能手”“山东省技工教育通报表扬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用爱与智慧书写职教育人新篇章。

教书育人:刚柔并济育桃李,双轨课堂润匠心

面对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的现状,她相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职业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双轨课堂。

课前演讲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课前3-5分钟演讲已成为每堂课的必需环节。制定语文学科量化考核办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对于每学期的量化考核优秀的同学,都会奖励每人一本有意义的书,扉页上的寄语,虽然简短,但是承载着美好的回忆。所以,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做,努力做一个有温情的语文老师……

构建“规范筑基—活动赋能—升学护航”三维育人模式,搞好班级一体两翼建设,加强班级三项管理:守住常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创新管理,激发班级建设活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成长驱力。

班级十个一工程,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有收获”,开启了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建立“一生一策”学生成长档案,绘制“目标院校地图墙”,利用榜样激励系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职教高考升学护航突破“重教学轻管理”的传统思维,通过目标驱动、精准干预、情感赋能形成闭环。她扮演好“学业规划师”“心理教练”“资源协调者”三重角色,让每个学生在升学路上“有目标、有方法、有动力”。

赛场砺剑:以赛促教砺师能,多元锤炼铸匠心

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践行者,彭小银始终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积极投身各类教学竞赛,在实战中磨砺专业素养,在比拼中深化教学改革。近年来,先后斩获多项重磅荣誉:在2019年市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20年摘得二等奖;在2022年班主任能力大赛中,依托“三全育人”背景下的班级建设方案,从校级选拔一路突围,最终斩获市级一等奖,并代表滨州市晋级省级决赛,荣膺省二等奖;在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再度斩获市级一等奖,并在省级赛场上夺得省二等奖。

赛场不仅是个人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教育理念的传播场。通过参赛,将日常教学中积累的案例库、资源库转化为可推广的教学范式,带动团队共同进步;赛后主动开展校内分享会,将竞赛经验反哺教学,推动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创新,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这些荣誉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认可,更是未来深耕职教的动力源泉,激励她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持续精进,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科研赋能:以研促教启新程,知行合一绽匠心

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彭小银同样深耕于教育科研领域,秉持“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育人新范式,形成了“实践—研究—辐射”的良性循环。她坚持从教学一线和班级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确立研究方向,让科研真正服务于育人实效。近年来,她积极参与鲁北技师学院及市级教育规划研究项目,如《职业院校“线上+线下”家访常态化机制研究》,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投身《中职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理念的实践研究》,致力于将阅读教学与职业素养提升深度融合。此外,她主持院市级课题《中职院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系统化地将文化传承融入课程与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职业精神。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彭小银注重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与应用,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尝试将“群文阅读”模式、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应用于实际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课题研讨、校内分享、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她将科研心得反哺教学团队,带动同事共同探索教学创新,实现了从“个人研究”到“团队成长”的辐射效应,真正践行了“以研促教、以教启研、知行合一”的科研宗旨,为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基层实践样本。

“职业教育不仅要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要赋予他们体面生活的底气。”彭小银始终用行动诠释着这份信念,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更好地为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拔好节孕好穗。

责任编辑:孔令茹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