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链”融合,济宁以人才为翼筑发展之基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16 205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丹

近年来,济宁市人社局坚持以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金融链“五链”融合发展为引领,聚焦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全市“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的发展目标,紧扣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需要,持续做大人才队伍规模、做优人才发展生态、做活人才评价激励,打造产才深度融合的人才工作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0月15日,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济宁人才工作的相关情况。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精准引育紧缺人才

深入摸排15条标志性产业链、36条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密集举办访企拓岗、直播带岗、校园招聘、产业链专场招聘等系列活动,今年以来新引进青年人才3.1万人。启动实施“济宁市‘校企双聘’博士专引计划”,依托高校院所编制资源,专项引进创新型博士人才,目前已发布第一批16家企业20个博士岗位招引计划。培育创建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平台,目前全市博士后平台达到108家,其中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9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9家,累计招收博士后391人。扎实开展企业工程师扩容提质行动,简化职称申报程序、降低职称申报成本,支持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近三年新增企业工程师2.3万人。大力实施“技能济宁”建设行动,打造“技能状元”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开展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社会组织评价,今年以来新增高技能人才1.4万人。

贯通教育链赋能人才链,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完善校地企合作机制,支持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等4所院校建成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开展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介等“一站式”服务。探索驻济院校毕业生“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引导大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与清华大学共建泗水、微山、兖州三处乡村振兴工作站,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市三站”城市,累计吸引31所高校570余名师生到济宁开展实践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28项。做大技工教育规模,优化技工院校布局,支持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成功升格为济宁市工程技师学院,全市技工院校学生规模达到3万余人。扎实推进技工教育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支持技工院校新开设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13个,累计开设校企合作“订单班”450个。

衔接创新链激活人才链,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优化“名校人才直通车”校园招聘模式,实行人才、科技“一体招引”,在开展校园招聘城市行活动的同时,组织重点企业与高校学院、科研平台等对接洽谈,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博士后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平台,实施领军人才智用汇聚计划、专业人才服务乡村计划、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支撑计划等柔性引才用才项目,为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人才智力。探索组建博士后联盟服务团、产业服务团,建立博士后“揭榜领题”模式,组织博士后人才对接企业需求、参与科技创新,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10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20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4.2亿余元。支持高院院所科研人员以兼职创新、项目合作、创办企业等方式创新创业,目前已有36名科研人员参与,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1项。

联动金融链支撑人才链,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政策落实,对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全职引进以及来济自主创业的博士、硕士等青年人才,给予引才补贴、家庭奖励等政策支持。实施“创业济宁”五大行动,深化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加强创业政策、资金、场地、培训等服务集成,支持各类人才聚焦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创新创业,今年以来扶持企业181家、创业者2261人。完善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联动教育、医疗、金融等部门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医就诊、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子女入学、信贷支持等23类服务项目,护航人才安心发展。

现场还推介了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8所驻济院校2026年毕业生专业、数量等信息,同步推介驻济院校科研平台、科创团队等资源,旨在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障重点企业人才和科创需求,服务优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